服务热线:15802020622
书籍咨询QQ:814477632
培训咨询QQ:454281581
当前位置:主页 > 试题资料 > 政治 >
2017广东专插本政治冲刺必背10个专题
时间: 2017年03月05日 来源:未知 作者: zcbpx 浏览:

专题一、习总最新理论四个全面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纲领

  内涵及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其中,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重要)

  必要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首先,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再次,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最深刻根据,它集中体现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重要)

专题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及如何坚持走这条道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要)

  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要)

  二、为什么要在全体人民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三、如何在全体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适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自觉行动。

  第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第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第三,培育和弘扬杜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第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第一,两者有内在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第二,两者各有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五、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保持持续振奋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创新活力,必须团结奋进,实现这个梦要有文化的根基,要有价值的支撑。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要看到我国文化展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一些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更要看到,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第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三,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但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还不够稳固,一些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

  六、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提高文化开发水平。(重要)

专题三、我国的政治制度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的优越性对比西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重要)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它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国家性质、阶级关系和政党制度相适应的,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重要)

  二、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重要)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政治文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

  三、坚持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为什么要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重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充分说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根本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专题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重要)

  依法治国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措施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

专题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内容及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中国力,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

  二、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我国总体上实现的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阶段目标是出发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阶段目标谋篇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项事业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专题六、经济新常态

  (1)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

  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①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②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③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④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3)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③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专题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建设好生态文明。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对此,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涉及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对造成生态环境所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责任。

专题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

  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

  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3、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标准表述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专题九、开放互利共赢

  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1)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要是在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切实承当起相应的国际责任。

  ①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②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实施互利共赢战略,要着力建构互利共赢格局。

  ④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需要做到:

  (1)要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要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机遇,以开放促发展。

  (3)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4)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专题十、党的建设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重要)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全面从严治党

  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

  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根本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执政环境越复杂,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提出后,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党员思想教育要严、党的建设标准要严、执行党规党纪要严、对违规违纪惩治要严、党的各项制度执行要严,必须把“从严”作为全面治党贯穿始终的主线。

  四、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

  思想建党确保制度建设的方向,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成果不断凝结和形成为制度,思想建党的不断深化和持续进行也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和维护。思想建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制度治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制度防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不可偏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

  只有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文章分享到:
上一篇:2017年广东专插本招生考试政治时事
下一篇:十九大报告100题
报考指南
插本资讯
试题资料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 插本资讯 | 招生院校 | 专业目录 | 考试大纲 | 试题资料 | 网上商城 | 经验分享 | 考试培训 |